育儿攻略

11岁男孩3个月吃胖36斤,背后的真相让人落泪

2019-09-19 11:20:12

       3个月,增重36斤。每天中午必须要吃一碗红烧肉、两碗米饭、两盒牛奶、半盆蔬菜……一天要吃五顿饭。吃这么多,就算撑得难受,也要坚持把饭吃完……他说,“我要吃到100斤,才能救爸爸啊。”这个想尽办法拼命增肥的孩子,叫路子宽,才刚11岁。

爸爸在7年前被查出白血病,一直坚持各种药物治疗。去年,健康状况恶化,药物已经不起作用了。要想彻底治愈,唯一的办法就是移植造血干细胞。而大儿子路子宽,经配型后被认为是家中唯一合适的骨髓捐献者。捐献骨髓者要求体重最少达到90斤,于是孩子拼命吃饭,努力增肥。父亲原本想要放弃治疗,但孩子态度远比父亲坚决,他说:“不就是抽点血吗?我不怕,我们家不能没有爸爸。”为人父母后才发现,我们对孩子的爱,是有条件的。而孩子对父母的爱,却是不假思索的本能。很多时候,我们习惯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,低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。

   听过另一个男孩1个月减肥36斤的故事。

男孩家里比较穷,常常要推迟两个小时吃晚饭。因为妈妈下班后,还要去捡破烂,以贴补家用。13岁时,他有一次无意间看到妈妈在外面受人冷眼,回家后就主动提出:“妈,我跟你一起去捡垃圾。”于是,他的业余时间,除了去少年宫学跳舞,就是和妈妈一起捡垃圾。

为了不让妈妈受委屈,为了多捡一个瓶子,哪怕经常被人呵斥为叫花子,他也始终默默忍耐。他发誓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。

要过上好日子,就得考大学。为了考上中央戏剧学院,他一个月减肥36斤,在同一批700多个考生中脱颖而出,成为唯一被录取的学生,这个13岁开始捡破烂的男生,后来拍了很多经典的电视剧。他就是孙红雷。我们常常说,自从有了孩子,父母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。

但其实,孩子也是一样。自从开始懂事,他们就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,有了成长和改变的动力。

   有很多父母,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,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更好,才艺更多,表达能力更出众;还要听话懂事,要尊敬父母,甚至对父母言听计从。孩子却没有私心,他们只会无条件地爱父母。不管父母是美是丑,是贫穷还是富有,健康或疾病,温和或暴戾,孩子都爱得毫无保留,并且不会对父母提出什么要求。

   一位知乎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:朋友家的宝贝今年2岁,能说一些简单的话,但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。我去她家做客的时候,他想穿鞋出去玩,就央求妈妈说:穿鞋子。当时他妈妈在聊天,爸爸在一面吃饭一面刷手机。他说了穿鞋子之后没人理,就一遍接着一遍地重复,发现依然没人理他,他就自己跑去鞋柜,把鞋子拿到爸爸面前说:穿鞋子。这次,是他说的第15遍。爸爸终于听见了。爸爸帮他穿好了鞋子,他就兴高采烈地去玩了,没有一点不快。然而我们在做父母的时候,如果一件事对孩子说了两三遍他还没听,可能早就已经发火了。

   孩子对父母的包容和耐心,要比父母强大得多。父母常会因为一时心情不好,就对孩子大发脾气,但孩子在委屈得哭过后,依然会跑来牵我们的手。在父母的世界里,孩子虽然重要,却有着一身毛病。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,坐标中心非常坚定,那就是他的父母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:和小孩在一起,可以拯救你的灵魂。很多时候不是父母教孩子,反而是我们,要向孩子学习怎样去爱。孩子的感情是纯粹的,为人父母都能有所体会:无论你怎样训斥孩子,怎样不耐烦,孩子从来不会记恨,对父母的爱也一分一毫都不会减少。

   前不久,在兰州市的一辆公交车上,一位妈妈因为太累,上车就睡着了。坐在她旁边的儿子,看起来也就七八岁左右。小男孩担心妈妈低着头容易磕着碰着,就默默地伸出自己的小胳膊撑着栏杆,让妈妈的下巴靠在自己的手臂上,这样睡起来可以舒服一点。目击全程的乘客表示,小男孩悄悄地撑了一路,一直保持这个姿势将近20分钟。

永远不要低估孩子对你的爱,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爱我们多得多。妈妈是西安一个地铁站的值班站长,早8点到晚20点都得坚守在岗位上。3岁的儿子,因为太想妈妈,就顶着烈日跑到地铁站,只为了看妈妈一眼。见到妈妈的那一刻,孩子就懂事地说了一句话:妈妈,我不打扰你工作,亲亲我就走。2岁的女儿告诉她,妈妈,你不用陪我玩,只要我能看见你就行了。

对父母而言,有工作,有朋友,有各种应酬。而对孩子来说,世界很小,小到只有爸爸和妈妈。有网友在车站,拍下这样一张照片: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蹲在地上,专心致志地为妈妈系上松开的鞋带。虽然妈妈手上提满了东西,但疲惫的脸上,却满是幸福的模样。

孩子或许不懂得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什么是爱,他们的行为,已经代表了一切。我们越长大,就变得愈功利,愈苛刻,愈发得不纯粹。在我们眼里,孩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总是不能让我们百分之百的满意。只要不符合我们的要求,我们就会生气,就会批评孩子,而忘记了爱的初心,是纯粹,是没有目的。孩子能体谅你的辛苦、懂你的不易、不苛责你的脾气、不在意你偶尔态度恶劣,还会心怀感恩你为他所做的一切。孩子们总能无限地宽容成人世界,从未要求我们变得完美。

为什么我们却总是对孩子过多苛责?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孩子那样,爱得纯粹?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:“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,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。”

   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,教育孩子的本质,其实就是父母的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