魅力校园

@所有老师,开学前做好这10件小事,新学期会更省心!

2021-02-25 13:33:21


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,老师们做好准备迎接新学期了吗?时间安排、认识新的学生、备课……开学之际的确有许多事情围绕着老师们,如果您对如何迎接新学期还有些茫然的话,相信文章中的这10件小事可以帮到您。




1



调整作息时间


假期马上就要过去,突然进入工作状态老师肯定会不适应。每当寒假回来,不仅学生们有些跟不上紧张的学习节奏,课堂上难以保持集中注意力,不少老师也觉得难以快速调整状态,进入教学节奏。办公室里还在讨论着假期的趣事,熬夜的生物钟还未倒过来,几节课下来难免有些疲倦。


所以,开学前调整好作息时间很关键,坚持每天早睡早起,这样可以很快把紊乱的生物钟调整过来,开学后才会很快适应“工作时间表”,快乐而顺利地进行自己的教学工作。




2



制定新学期计划


有计划地做事可以让老师们新学期的工作更加高效。


作为老师,既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过去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扎实、比较有效,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并具体地谋划一下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改变自己,破解自己的问题。好的计划可以让工作对象更明确,工作思路更清晰。


制定过程中,可以和学生一起评估过去,改进方法,计划可以详细具体全面,例如每天解决几个学习难点,每科的学习方法是什么,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奋斗目标。




3



准备好新学期第一次班会


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,开学第一天的班会非常重要,第一个班会讲什么内容呢?可以和一个假期没见的学生讲一讲新学期、新学年、新学段的特点,以便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,如果一些老师带了新班级,应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,以便于师生和谐相处。


最重要的是,要强调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,态度真诚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让学生知规矩懂进退,认识到遵规守纪的重要性,有效避免无意识犯错。






4



制定班主任计划


如果你是班主任,那么要利用假期最后这段时间想一想,你希望班级成为什么样的班级,学生成为什么样的学生,你准备采取哪些措施,运用什么方法,通过哪些步骤来实现这些目标。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,出现问题怎么解决等等。想好就可以落笔成文了。


开学之后,可以和学生们讨论修改,并达成共识,形成一个师生认同的计划,然后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。




5



提前备课,做好准备


相信不少老师都知道提前备课的重要性,开学杂事繁多,一定会挤压教学准备的时间,所以从现在起,最好超前备一到两周的课程。如果是青年教师,还要注意备好开学第一课,争取新学期有一个好的开端。


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,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,设计教学方案,以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。只有这样,老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。




6



重新认识学生


很多老师会觉得,和孩子们相处了很长的时间,对孩子的性格特征了如指掌。但是孩子们度过寒假后,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改变。因此,老师需要花上一些时间,通过电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,做好积极应对。同时,也应该多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快乐、更有效地学习。




7



开启阅读模式


难得的假期让很多老师终于感受到“回归”生活的滋味,自己终于有时间买菜做饭,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游戏,有时间逛街买衣服,有时间出去旅游一番……可“一不小心”就把书给落下了。


图片


其实,拾起床头的书,感受一下浓浓的书香,平静又怀着些许期待开启新学期,是再好不过的自我收心方式。改变的根本,是自我改变。对老师而言,自我改变是一种专业自觉。当下一些教育类书籍中,教师们不仅需要关注那些教授教学方法的书籍,更应当花时间阅读那些分享教育心态的好书。




8



养好嗓子,做好准备


在学期开始前一定要养好嗓子,并记得提前练练嗓,让自己的嗓子提前进入工作状态,适应高密度、高音量的语音模式,以免开学第一周声音沙哑、口干舌燥。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准备一些滋润的佳品,比如菊花枸杞茶、蜂蜜柠檬茶等,以便开学后携带。




9



运动状态好好保持


假期期间,不少老师长时间宅在家中,缺乏运动。所以进行适量的运动,对于精神状态的恢复是非常有益的。如果刚开始运动打不起精神,可以从一些简单基本的运动开始,循序渐进,逐渐形成每天运动的习惯。对振作精神有奇效哦!


游泳、跑步、羽毛球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,让身体告别假期的慵懒,促进身体的活力和新陈代谢。身、心两个层面彼此交互,密切影响,把身体唤醒了,可以激发积极的心理状态。




10



和家人提前沟通


老师在开学之前应告诉家人们“我要上班了”。由于假期很长,天天和家人形影不离,尤其是有孩子的老师们,孩子在这段时间可能对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。所以事先告诉孩子“我要上班了”,让孩子心理有所准备,不至于到时一下子难以接受。


来源 | 综合自新校长传媒、教师报、中国教育报